“書山有路,學海無涯”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實習心得
作者: 林瑞清 來源: 廣東醫(yī)科大學 實習生 發(fā)布日期: 2023/04/28 15:36:50
時光在不經意間悄悄流逝,我在江門三院的實習也即將結束,翻開舊日的筆記,文字與腦海中的回憶交錯重疊,實習期間的點滴漸漸涌上心頭。
在來到江門三院之前,我感到有些迷茫。一直以來,作為學生角色的我更多地是在打基礎,所學的知識、理論泛而雜,還沒有具體深入了解過某一個方向,在專業(yè)實踐上的體驗也還十分淺顯。因此,我不確定自己未來能否繼續(xù)走心理學的道路,并從事相關的工作。帶著這個疑問和對于探索新知的期待,我來到了這里。我想通過這幾個月的實習,了解精神病學、心理治療在書本和課堂以外真實的樣子,把握觀摩和實踐的機會學習相關的技術,并在這個過程中努力感受和尋找心理學的現(xiàn)實意義。
實習期間,我輪崗的順序是精神三科——心理科——精神關愛科,各科室的帶教老師各有特點,但對待工作是同樣的認真、嚴謹和專業(yè)。我珍惜和期待在這里實習的每一天,在每個科室,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當我第一次踏入精神三科的封閉病房,真正地接觸到精神病人,才發(fā)現(xiàn)自己認知的狹隘。查房前,帶教老師任醫(yī)生叮囑我注意安全,盡量背靠墻壁,我有些緊張,摸著胸前掛著的“實習生”工牌,我感覺自己宛如一個行走的靶子。在我的想象中,精神病患者言行怪異,和他們溝通可能存在著很大的障礙,理論也告訴我精神病患者沒有自知力、存在幻覺妄想等。走進病房后,我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事實上,除了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的重度精神病患者,病房中的其他精神病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表達、學習和勞動能力,住院期間,通過藥物和其他治療的控制,他們的癥狀一般能有效緩解甚至消失,情況穩(wěn)定后,他們也能和我們順暢地溝通,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在日常熟悉病例、查房、與患者面對面接觸、交流的過程中,癥狀學中的常見專業(yè)名詞與一個個真實、有溫度的個體聯(lián)系起來,不用刻意地記就能夠聯(lián)想起來,這是我們在校園學習中難以達到的效果。除了癥狀學和一些常見精神疾病的學習,任醫(yī)生還給我詳細講解了精神檢查、病史采集的具體流程和注意事項以及精神藥物的常見副反應。在與患者的聊天、病史采集的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從理論的學習、經驗的總結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直覺,養(yǎng)成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
心理科為我提供了學習心理測評、心理治療的寶貴機會。在測評室,能夠在嚴護士和陳醫(yī)生的指導下熟悉和運用量表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進行測評,是我所學到的一大成果。同時,我有幸跟隨著經驗豐富的喬醫(yī)生學習認知行為療法。喬醫(yī)生外表“高冷”,但從不會給來訪者帶來壓迫感,在治療中,他總能用溫和而有力量的聲音、始終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以及對來訪者經歷的共情迅速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在安全、舒適的氛圍中逐步建立一個穩(wěn)固的治療聯(lián)盟。在喬醫(yī)生耐心的指導和治療時與來訪者交流的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要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初我對于認知行為療法的認識非常模糊,跟治療時,就好像在迷霧中摸索前行一般,找不到思路和方向。而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師,應能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使治療有支點、有思路,從而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喬醫(yī)生引導我從書籍、文獻中深入了解和學習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理論,還常在治療中給予我實踐的機會,就這樣,我逐漸對治療的思路、個案的概念化等有了初步的理解。
第二,要有角色轉變的意識,作為治療中的旁觀者和剛接觸治療的實習生,在傾聽中,有時我們會被來訪者帶入到他們的故事和情緒當中,沒能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走進治療室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實習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除了作為學生在治療中觀摩和學習,我們更要學會站在一個治療師的角色位置去思考如何幫助來訪者,而不是把自己代入來訪者的去感受治療。同時,存在認識的局限也并不可怕,不足之處也代表著自我成長和進步的可能,傾聽治療也是我們從來訪者身上學習經驗和豐富經歷的寶貴機會。
第三,除了傾聽,更要提高溝通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耐心傾聽是了解來訪者、建立良好資訪關系的前提,良好的溝通技巧決定著資訪關系的穩(wěn)固程度,而能否對來訪者的問題作出迅速、準確的反饋反映了治療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面對不同年齡、背景和經歷的來訪者,喬醫(yī)生總能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分析和治療,而由于自身閱歷、認知上的局限,我常覺得在溝通和問題的分析上難以深入。我深刻感受到,與來訪者交流,心理治療師需要采取適當?shù)臏贤ú呗越⒘己玫男湃?、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時要注意來訪者的情緒變化和情感反應。對于來訪者的話語,要做到耐心傾聽和正確理解,針對性地回應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籠統(tǒng)的解釋或官方答案。此外,還需要傾聽患者的反饋和合理的要求,盡量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的感覺。
學習就如登高,攀登的過程是曲折、有挫敗感的,然而只要努力想辦法去克服,這條路就始終是向上的、進步的。通過持續(xù)的觀摩、學習和實踐,我對認知行為療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感受到了心理工作的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要想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敏銳的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從不斷地學習、練習和總結中得來的。
在關愛科的日子則更像是對之前學習內容的整合和復習,再次回到封閉病房,我對精神檢查、病史采集以及精神病癥狀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熟悉。同時,除了在日常查房時觀察醫(yī)生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我也主動嘗試與不同的患者進行溝通,在適當時機嘗試運用認知行為治療的技術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看待自身的問題、為他們提供更具適應性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參考。在實踐中,并不總是順利的,有時會遇到一些阻礙,例如有的患者的思維、行為本身就比較刻板,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是抗拒、回避的,從未接觸過的正念、放松訓練等反而讓他感到更緊張不安,沒辦法繼續(xù)。問題究竟在于客觀的環(huán)境、患者的癥狀、我們雙方關系的建立還是心理治療的適用性?帶教老師游醫(yī)生從理論和經驗出發(fā)幫助我詳細地進行了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不同患者的癥狀挖掘、問題深入的溝通技巧,我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思考。
這段時間的實習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足以讓我在專業(yè)和人生的各個層面上都受益匪淺。我學到了很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也體驗了真正的工作環(huán)境,患者的每一次信任、靠近和傾訴讓我體會到了心理工作的社會使命和意義的深遠。此外,這段實習也讓我對自身知識和技能的不足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也領悟了持續(xù)學習對于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我想衷心地感謝耐心指導過我的每一位醫(yī)生和老師,接下來,我將會繼續(xù)學習和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努力成長為一名更好的心理學專業(yè)人員。
上一篇: 上一篇: 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進修體會
下一篇: 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理科見習心得